百花齐放 启智珍藏
语文课堂的瘦身艺术
王 诚
(湖南省湘潭市第四中学,湖南湘潭411000)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全新视角,让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指南针,使学段教学、单元教学的目标更明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前提,有效定位教学目标,有效取舍教学资源,有效设计教学问题,提炼课本资源,巧设主问题,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瘦身艺术;有效定位;有效取舍;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0-0031-02
作者简介:王 诚(1971一),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省湘潭市第四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一级教师,本科。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折射的崭新理念看,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简化头绪,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课堂教学从冗杂走向简约,由低效走向高效,让语文教学走出无效的泥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相信学生是课堂瘦身的起点
相信学生是基于高效课堂一切操作的理论基础,更是情感基础,是教师观念转变程度上最直接的反映。但是相信学生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验反馈,典型的“放羊式”;有的教师就一味强调教学内容自己定、学习方式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典型的“自流式”。这样的方式,看似让语文课堂瘦身下来了,一节课的目标(实际上成了没目标)似乎也达到了,而实际上这几种课堂形式是当今语文教学庸俗化、形式化的集中体现。不仅没有取得高效,反而低效甚至无效。
完全相信学生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到的。它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一张善于表扬、赞赏、激励学生的嘴巴,和一颗宽容博爱的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它呈现在大家面前,甚至将它有意识地放大。这些闪光点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不但能激励学生更能激励自己,也能使师生状态进入良性循环。
ニ、有效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关注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由“强调双基”转向“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发展”。统编版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教学要点清晰。新教材的改编,更有利于我们有效定位教学目标,即定位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而我们的课堂目标一定是基于前几个目标的基础之上,是每堂课的方向,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因此,教师能否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准确判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给课文找到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并抓住这个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课眼”)进行上串下连,使板块、层次清清爽爽,无论教与学都能够事半功倍。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们从“文章怎样选取材料”一个角度切入足以。至于分析本文“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本单元的前一篇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篇课文中当然不必作为重点来分析。这样的设计,一课时即可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又如鲁迅的《社戏》,我们定位于“乡间风情”,从“风景美”“人情美”这样的角度去探寻儿时美好的记忆,不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吗?至于有些教师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本文的专题来讲解,我认为实在没必要。因为杨绛的《老王》一文中“老王”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让人难以忘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灵活地定位教学目标,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创造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并获得最优效果。
三、有效取舍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
如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新闻为体裁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五篇课文,要求我们教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了解新闻的内容,把握各自的特点。本单元的第二、三个任务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以最近的“山竹”台风为例,精心设计教授第一课,让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然后采用比较阅读完成了接下来的几节课的任务。接下来把班级分成11个采访小组,让他们讨论采访的主题,进行采访问题的设计。为完成采访和写作任务,学生们利用课余和周末,进行实地采访。我校的学生,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但他们最终还是佩戴上小记者证,勇敢地克服了困难,害羞而坚定地完成了第一次采访任务,实现了第一次新闻的写作。还记得有的小组第一次采访就吃了“闭门羹”,有的小组因为采访问题准备不充分,没有设计追问问题,半途而废。但他们在汇报成果时的那种愉悦感、成就感,至今还让我感受到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语文、走进生活的愉悦。
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及根本目标永远是培养学生。学生从教材获得了解生活的途径,获得写作的兴趣,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经历,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我在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听了韩军老师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深有感受。在这堂课上,韩军老师就设计了两封信:
(1)于勒孤身漂泊,共写了两封信,其实他思乡念亲,不可能只写了两封信,可能写了更多的信,请你以于勒的身份写一封信,给哥哥,或嫂子,或侄子,或侄女。
(2)作为骨肉弟兄,菲里普大概有懊悔、有惭愧、有纠结,请你以菲里普的身份写一篇日记。
这样的课堂设计,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资源激活,从而使课文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四、有效点击教学问题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学教师若不熟谙提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一)从疑惑处入手,循循善诱
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
(1)提问过于频繁,数量过多。有位教师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我计算了一下,共提出了75个问题。
(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使大量有意义的时间流逝,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给予消极的反馈,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宜停靠在“已知”和“未知”部分,即不能太易或太难,而应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从教材的疑惑处入手,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即教师要提出富有思维含量的、难度合理的、富有梯度感的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韩军老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问了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本文写了几个人物?有几个父亲?然后逐步引入,挖掘出“生命链条”“探寻生命”的主题,后辅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深化文章,整个课堂不仅感人至深,而且发人深省,更让我们感叹优秀教师背后深厚的底蕴。语文课堂瘦身了,课堂效果也出人意料,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闪亮的窗口。
(二)遵循文本特质,设计“主问题”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设置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称为“主问题”,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这种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者问题。“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过程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主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文本特质,因为文本特质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
王君老师把课文分成了六大类型: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思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和拓展性文本。
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属于传记文体。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两节课,其中一节课设计为“主题型”的课堂。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本文的几个时间点不仅仅起到“作为线索,把握文章内容”的作用,而且会有其他的作用。本课预习提示的要求之一是:快速浏览课文,随手画出文章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这个预习要求主要考查学生阅读速度和提交信息的能力,目标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前,其实我一直在思考用怎样一种提问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茨威格记录的故事可以有很多,但作者把这个关键时间提出来要表达什么感情呢?于是我设计了该节课的主问题:怎样理解时间这个节点?
我们看几个时间点:
1921年1月16日:这一天对于人类来说,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时刻——人类的足迹第二次踏上了一个未知的大陆,又一个新的旅程即将开始。对于斯科特一行人来说是由希望到绝望的时刻,是他们探索世界最后旅程的倒计时,是这一场伟大悲剧的倒计时。
1月18日:一群失败者却用诚信和绅士风度印证了什么是伟大。
2月17日:不幸的海军军士死去了。
一天清早: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阅读中,学生们发现每一个时间点,不仅仅是人类科学探索史上的节点,更是五位勇士生命的节点。他们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汇聚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情感积淀、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完整的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从头到脚都细心揣摩,讲究简约、实效,才算得上整体“瘦身”,也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瘦身”成功。
参考文献:
[1]王 君.例谈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21.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通讯,2003(5):4-7.
来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