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对策
赵香春
(湖南省道县第五小学,湖南 永州 4253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六年级数学属于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阶段中,要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科学合理教学,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提出教学对策,旨在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19
作者简介:赵香春,湖南省道县第五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一、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丰富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想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愿接收数学知识,就需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由此可见,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就需要丰富数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注意力,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实践,将二者相互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入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并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分数相关教学中:“有一个水缸的水,第一次用去缸内1/2的水,第二次用去6桶,水缸内还剩下20%,请问这缸水一共有多少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饮水机作为例子,把饮水机当作水缸,学生每接一杯水,则代表一桶水,将数学问题转换成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算出答案:6÷(1/2-20%)=20桶,通过理解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将问题融入生活,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可提升学习的兴趣、能力。
二、通过语言表达提升解决问题技巧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本意,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可以促进问题快速地解决。如果学生无法理解题目的本意,那么将很难利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解题准确率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无用信息准确排除,找到问题的核心点。例如,在讲授变量关系相关知识时,问题:“东乡和西乡两城相距2400千米。在两乡之间有一个甲池,甲池和西乡相距1500千米。一辆客车从东乡出发,客车到达甲池之后,从西乡同时出发一辆货车,货车速度为70kmh,比客车速度快2/7,那么客车和 货车在几个小时之后会相遇?”此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中所提供的变量很多,但是如果学生仔细分析,就会了解其中很多信息是没用的。如问题开头的东西乡相距2400千米,属于无用的信息,对问题没有丝毫的影响,因为客车和货车是从甲池和西乡同时出发,所以距离信息无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语句,排除无用的信息,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题目大意:货车和客车是从甲池和西乡相距1500千米位置时同时出发的,车速是70kmh和70÷(1+2/7),解答问题,可得出问 题答案:1500÷[70+70÷(1+2/7)]=12(小时)。
三、增强学生理解间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清楚地理解问题的结构和意图,才能够更好更快地解答问题,同时保障问题的准确性。通过研究可知: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无法找到问题隐藏条件,很难深入地分析问题的结构,了解问题的意图,这给学生解题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找到题目的有效条件,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意图,发现隐藏的条件,分解题目,降低问题解答的难度。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习理解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思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想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之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发表解题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分享意见,互相学习,可了解更多的解题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开放性思想。在小学数学中,虽然很多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多种,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可提升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拓展自身的思维方式,培养自身的开放性思维
五、采用科学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编写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学生准确地掌握问题特征和结构,就应要求学生自主编写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应将日常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己编写问题或者条件,然后自己解答,之后检验教学效果,如某化工厂,计划生产化肥140万吨,实际生产化肥多少万吨?根据算式补充条件:140÷2/7,140×2/7,140×(1+2/7),140÷(1+2/7),140×(1-2/7)140÷(1-2/7)。 在补充条件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符合逻辑要求,以思想道德为基础,条件编写与实际生活相贴切,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丰富问题。教师之后应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答问题。例如,学生编写问题:“城市修建公路,工程已经完成全程1/2,此时距离终点还有15千米,请问此公路全长为多少千米?”通过此题,可以了解到,学生是想考查自己分数和整体相关知识。通过解答问题,学生可以提升理解分数知识的能力。
六、攻破易混淆的知识难点和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数学知识的难点知识和易混淆的题型区分开来,并且进行比较和鉴别,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尤其是在具体的问题解答过程中,要将一些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包括图示法、转化法、假设法等,利用多种方法深化解题思路,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因数、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和质因数之间的差别,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应该从求积和分解质因数这方面入手,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并理解这其中真正的意义。还有一些典型的容易混淆的题型,如应用题:“甲乙两队共同修建一项工程,甲队需要20天,而乙队需要30天,如甲乙两队合起来修,需要多少天?”与“小明从城东到城西步行需要20分钟,玲玲从城西步行到城东需要30分钟,如果两位同学同时从城东和城西出发,经过几分钟相遇?”这些题很容易让学生混淆,但是解答方式是一样的,一般公式为1÷(1/30+1/20)。在复习这一类题型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考虑,让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类问题,并学会融会贯通,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指导,这样才能扩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并提升阶梯的灵活性。此外,教师应该及时地转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找到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建立其学习的信心,并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组织学习帮助小组,由优等生帮助后进生,通过互相之间的帮助和合作,将被动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比较零散,很多学生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架构或者是解题思路,不利于复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正确地总结和归纳知识,如可采用“化曲为直”“分析法”“综合法”等方式解答不同类型的复合应用题,以帮助学生巩固练习,掌握一些特定的规律去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文浩.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J].读书文摘,2016(20):187.
[2]梁正桃.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率提升措施分析[J].新课程(上旬刊),2016(3):102.
来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