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启智珍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拾传统文化的美好
张季芳
(湖南省长沙高新区麓谷小学,湖南 长沙 410013)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文章阐述了语文课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实际,课内外结合,渗透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经典;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40-01
作者简介:张季芳(197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长沙高新区麓谷小学教师,本科。
语文是一种文化,它是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世世代代积累形成的生活审美以及精神力量。语文的生命、情感、温度就在于它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灵魂。语文教学,是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认知、并掌握母语和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吸收民族精神滋养的过程。我认为,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要达到这些目标:①让学生了解、积累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②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③学习经典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④在古代优秀叙事作品的学习中,感受爱国精神、崇高理想、美好道德以及处世智慧。
一、立足教材,挖掘渗透
打开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元素扑面而至。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引领学生寻找字源,探寻字理,掌握演变规律,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古代诗文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境,富有浓郁的审美价值。教材的插图也颇具匠心,大气磅礴的山水写意画、精巧逼真的传统剪纸、中国风浓烈的扇面造型、戏曲装扮的京剧人物……我们要善于发现、捕捉和利用这些资源,精心构思,巧妙运用,于细微处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精髓根植童心。
二、延伸课外,拓展内涵
传统文化仅靠课堂上的渗透是零碎的,还需要大量的积累、亲身的实践,需要课外去亲近和传承。
持之以恒地诵读。诵读经典应该从有韵律的篇章开始,按诗、词、文的顺序,从易到难。教师要适当地点拨,但不宜过细地解读,可以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见缝插针,让学生积少成多。学生可以齐读,可以吟唱,也可以群内打卡,并及时温故知新,巩固记忆。而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演、比赛等平台来检测、展示,提升学生诵读经典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轻松愉悦的名著阅读。古代的经典名著,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克服阅读障碍,激发阅读欲望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打开一扇窗,引发阅读期待,让学生对某一人物、情节产生兴趣或疑问,再自主阅读原著,全身心走进文本,实现多维对话。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阅读、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利用课本剧表演、名著知识抢答、仿写、名著新编等形式,来拓展作品的教育意义,提升名著阅读的质量与效益。
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古诗飞花令、名联对对碰、历史故事小讲堂、“神奇的汉字”手抄报绘制等。我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带领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探寻名胜古迹中的传统建筑,写下了很多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和习作。我们还可以利用社团、班会等时间,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本校就有书法社、“初探红楼”、剪纸社。
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来追溯传统文化,比如寒食节去认识介子推,端午节去走近屈原,上已节介绍曲水流觞,清明节了解蹴鞠踏青,中秋节去搜集诗词中的月亮,重阳节去感受古人的悲秋与思乡……
当然,渗透传统文化也要立足学情,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内容要适切。不要贪多求深。《古文观止》虽然经典,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有难度,可以选择《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其短小精悍,饶有趣味。内容的选择要从儿童角度、时代的角度去选择和扬弃,学生只有认同,才会去践行和弘扬。
二是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要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对接,才能使他们认知、认同、体悟。
文化的传承,课堂是主阵地,课外也大有可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化的传承融入教学活动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为他们的生命打上中国精神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徐淀芳.文道: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文平.汉语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
来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