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启智珍藏
浅谈“3+3”互助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汤 静,周 珊
(湖南省湘潭市第四中学,湖南 湘潭 411100)
摘 要:“3+3”互助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3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为组织形式,应用过程中通过制定学习任务、明确角色分工、优化操作模式、实施科学评价,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规则观念、法治观念、责任观念和团队精神的新的学习模式。小组学生之间充分的合作与交流,是“3+3”互助学习模式成功实施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3+3”互助学习模式;实践价值;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6-0062-02
作者简介:汤 静(1979—),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省湘潭市第四中学教务主任,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周 珊(1981一),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省湘潭市第四中学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过于注重知识讲授,忽视学生的深入参与,属于一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深化改革,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基于此,湖南省湘潭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数学教研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经过近一年的尝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的新的教学模式,即“3+3”互助学习模式。小组学生之间充分的合作与交流,是“3+3”互助学习模式成功实施的基本保障。回顾“3+3”互助学习模式在我校的实施过程,笔者认为“3+3”互助学习模式与以往传统模式相比优势显著。
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温暖的心灵
随着新课改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强调,对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合作能力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鉴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积极互赖、生生互动,同时,教师也在适当时机以参与者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师生之间由原来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步变成“指导—参与”关系。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交际圈,也是一个小团队,小组成员存在能力、性别、个性等差异,学习小组在共同目标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形成有整体意识的人际交往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认同自己的小组身份,权责一致,自由交往,彼此真诚地合作交流。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大家在合作交流等契约方面是平等的,没有超越契约的特权。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去权威化,与学生平等自由地交往。
三、大组包小组,更显合作优势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所以愿意共同遵守合作学习的行为准则,其基础就是所达成的“小组公约”。小组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自己、对合作小组的强烈责任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承担责任会在某种程度上牺牲自己的一些自由,还要承担由此而来的压力,而压力产生动力,会激励自己迸发出个人潜能,促使自己做得更好。同时,学生还认识到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得到小组成员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获得自信和自尊,才能获得教师的表扬和肯定。
“3+3”互助学习模式将全班学生按数学学习能力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选取一名学生组成一个3人小组,两个小组形成一个大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传帮带,大组之间又有同一层次成员可以沟通交流。
例如,笔者在“中考专题复习——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课的能力提升环节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军骑马从军营A点出发,先带马去草地边OB上的P处吃草,再牵马去河边OC上的Q处饮水,最后将马送回军营A处,问:P、Q在何处,可使将军走的总路程最短?
这是一道典型的“将军饮马”问题,应该利用轴对称的性质,通过两次轴对称找到最短路径。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相当一部分B、C层次的学生都是过A点往OB、OC作垂线,甚至有少部分A层次的学生也是如此解题。在这种情况下,“3+3”互助学习模式的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传帮带,B、C层次的学生有可能还理解得不够透彻,但是通过积极参与两小组A层次的同学的热烈辩论,结合自己的解题步骤,解题错误的学生就能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思维误区在哪。
与传统的4人小组合作相比,“3+3”互助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因为它要求学生树立一种更紧密的团队精神。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成员不仅要学会与同伴配合,更要懂得团队与团队之间的配合。每个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组内每个成员目标的实现来完成的,所以,团队内每个成员是相互合作的、共同进步的。比如上题中的第二问:“若∠BOC=30°,A点距离O点6公里,问将军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公里?”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综合性比较强要求学生透彻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并利用,再结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要解决问题,不仅要求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合作找出关键的隐藏条件,还要求大组合作,思考、讨论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联点。在这个过程中,两个A层次的学生就是领头羊,负责提出问题,把握解题方向;而B、C层次的学生负责找题目的隐含条件,最后汇总,找出解题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当局观念与团队精神。
此外,“3+3”互助学习模式作为一种主动学习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合作学习,还要求其在课后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成绩。根据“立足学生基础,因材施教”的理念,笔者将课后作业按难易程度设计为A、B、C三个类型,小组内A层次的学生完成A类题的同时要检查B层次学生完成B类题的情况并对其进行讲解,而B层次的学生则在完成B类题的同时要检查C层次学生完成C类题的情况并对其进行讲解,最后每个大组再一起对A类题型进行合作探讨。这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之余,还能发展自己的人际交流能力。在“3+3”互助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明白个人进步与小组共同进步是并行不悖的,团队集体能更好地促进个人进步,这就促使团队成员全身心参与活动,并且彼此互相帮助。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团队意识。
四、合作共赢,提高课堂实效
团队合作的核心在于互赖关系,要保证每个团队成员在小组内享有权力,形成角色互赖。团队内,如果成员间享有的权力比较悬殊,产生不对等,会妨碍正常的互动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角色分工来平衡团队内的权力关系,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比如小组长、大组长、检查员、观察员等。设立团队角色的基本原则是要给每个团队成员以职权,并且每个人的角色都要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替代的,让团队成员在小组内对他人产生影响力。对越是在组内能力较差、影响力较小的学生,就越要给他赋予更大的职权,让其承担更多的责任。团队工作角色不仅明确了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还使他们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意味着学生认同自己的小组身份,形成互助关系,促进积极互赖。
同时,教师要培养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思想觉悟,或互助,或协同。没有人生来就会合作,必须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因此,教师要抓住积极因素,加以督促和鼓励,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合作技能,成就契约文明,这样就能使学生丢掉思想包袱,更自由地交流想法。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题步骤后,让学生先以小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两小组相互展示自己小组的观点,互相融合、补充,取长补短。这样,经过激烈的讨论、良好的合作,各小组成员都能将自己关于解题步骤的思路、看法提出来,最后形成最优的解题思路。又如,在进行“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安排一个小组的成员每人分别画一个一次项系数为正的一次函数图像,再安排另一个小组的成员每人分别画一个一次项系数为负的一次函数图像,且让每位成员画完后思考其中的规律。小组成员先与同伴交流发现的规律,并利用同伴的图像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大组的观点,并用文字表达,最后大组派代表汇报结论。再如,在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题目中,很多题目都有不同的解法。当两个小组讨论出的解题方法不同的时候,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就能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这道题。当某个小组解题有误的时候,也能通过小组间的讨论认识到问题所在。这种自己发现错误再更正错误的模式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其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出轴对称图形。学困生可以负责收集素材的任务,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则负责图形绘制,而动手能力强的组员负责剪出喜字、蝴蝶等。这样一来,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都承担了相应的任务分量,就不会产生谁排挤谁、谁歧视谁的情况,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且制作的图案属于轴对称图形,学生就可以基于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其概念,这样就能够获取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蕴含自由、平等、权利、共赢规则与精神。小组契约精神让合作学习建立并维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使小组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各尽所能,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结语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3+3”互助学习以“大组包小组”的合作模式建立起更良好的互助学习架构,从而发挥出“积极互赖”和“人人尽责”作用。
该学习模式创造了一种“承诺”,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情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成益林.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9(15):5.
[2]汪 芬.提高初中数学备课组合作教研有效性的实践探析[J]考试周刊,2019(4):88.
[3]伟东.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8):33-34.
来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