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示范 品读分享
潜心当好“三者” 力推和谐课改
唐绍能1,尹 虹2
1.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乡学校,湖南 永州 425099,2.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仁湾学校,湖南 永州 425099)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学”。可现在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接受的新事物又多,产生的疑惑也多,提问的问题更复杂万象。教师如何增加自己的信息储备量,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怎样使自己更有亲和力才足以与学生对话……文章强调教师应当好“智者”“学者”“长者”,让自己知识渊博、教学得法、亲近学生,方可推进“和谐新课改”。
关键词:智者;学者;长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05
文章编号:1674-12X(2019)16-0125-02
作者简介:唐绍能(1971—),男,中共党员,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乡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尹 虹(1971—),女,中共党员,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仁湾学校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课程改革、“即兴挑战”教学。
一、引言
为贯彻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参与对话式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他们“乐学”的目标,要求教师知识深厚、渊博,教学方法科学、高效,而且态度和蔼、亲切。为此教师必须当好“三者”,即智者、学者、长者。只有具备这“三者”之风范,方可卓有成效地推进“和谐新课改”。
二、学识渊博,当好智者
“智者”就是有智谋或智慧过人的人。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智者。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学生解决困惑,那就要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作基础。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而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渠道众多,知识面广,他们好奇心又强,兴趣广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多方面知识,文理兼通,做个“杂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让自己具备渊博的学识。对语文教师来说,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需要了解、掌握的不只是停留在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上,还应包括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以及迅速发展的网络信息。这是因为语文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更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以及今后的生活、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语文还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文理、中外、古今的方方面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
记得有一次写作课,授课间歇,学生们均专心致志地写作,突然有个学生轻扯我的衣角,一脸怯生生地问我:“老师,您能告诉我什么是‘低头族’吗?”乍一听我就愣了。网络用语我平时也关注过一些,粉丝、菜鸟、黑客、白骨精……独独不知道还有个什么“低头族”!我一时语塞,深感自己没能跟上学生们的步伐,只好厚着脸皮求救于他的同学了:“各位,有知道‘低头族’是啥意思的吗?救急救急!”马上有学生应答:“老师,我来!‘低头族’是指无论何时何地,都作低头看屏幕状,看手机,看平板电脑,或上网、或玩游戏、或看视频,以此来打发零碎时间的人。低着头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以年轻人为主……”听着这位救急者滔滔不绝的陈述,我不禁汗颜。由此可见,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学识渊博,做个“大杂家”“多面手”,课堂上才能够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教师只有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心中有“丘壑”,才会思维敏捷,才能与学生对话,这样语文课才会精彩起来。
三、严谨治学,当好学者
众所周知,“学者”肯定是严谨治学,对学问是永不知止的。但对教师而言,不只如此,还得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掌握科学施教的本领。因而教师要想当好真正的“学者”,得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要虚心好学,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锲而不舍,学而不厌。当今世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具备与教学相应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据资料显示,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知识陈旧周期为30年,近50年又缩短为10年,到今天,某些领域中的知识陈旧周期为5~10年。可见知识更新的节奏变化之快。而知识渊博是相对而言的,面对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为了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更要不断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要让“这桶水”不断注入活水,才能与时俱进,正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博物馆的日益普及,学生对这些新科技、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比教师更强,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了。如果教师停步不前,恐怕“低头族”事件还会不断上演。
教师应该知道,原有的科学知识迅速老化了,有些课程内容十年前还是高校的,而今已成为中学生该了解、掌握的知识了。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增长学识,拓宽视野,不仅不能给学生授业、解惑,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有“源头活水”。
其次,教师要科学施教,做到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学者”。教师担负的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虚心好学,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与时俱进,及时注入新知,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溪”,还要钻研教学方法、技巧,掌握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理念,具备科学的“倒水”(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想方设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下去,让学生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所以,教师要像学者一样,不断汲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营养,使自己的知识渊博,永不落伍,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严密谨慎地传授知识和学问,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教师而言,可以说是“教贵有思”。一是思考,二是反思。可以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是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是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自己的信息储备量和知识结构是否足够与之对话?怎样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个性色彩?怎样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张力、感染力,能够让学生津津有味地投入于学习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等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自己传授的知识、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自己教学时的态度等方方面面进行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反思,才可看到自己多方面的不足,也才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并整理积累、思考分析、归纳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只有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态度更认真、负责。
四、真诚善待,当好长者
“长者”有一颗仁爱之心,始终和颜悦色地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自身要有比较高的修养、比较睿智的育人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当好学生的“长者”。新课程标准提到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以一名长者的身份,尽心尽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他们施以爱心,付以耐心,持以恒心。对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表扬;对表现差、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加以疏导、鼓励。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班级难免会有学习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即使是面对他们的过错,甚至是顶撞行为,教师也得春风细雨般地加以疏导,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他们。对他们的行为上的反复,给予最充分的细心和耐心,从心灵深处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无私的爱,直至“金石为开”。
我曾经碰到过一位王姓学生,客观地说这是一个悟性极好、智商很高的帅哥。可惜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又忙于生计没时间管他,他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疏于学习、成天迷恋网络的坏习惯,升入初中后老毛病依旧不改。作为他的语文老师,我第一次授课就发现了他聪慧过人。我决定好好关注一下他,于是无论上课还是课间,我都会有意无意地让他展露其优势,并适时地给予适度的表扬。同时又与他父亲取得联系,共同给予适合他性格并让他能接受的管理、约束措施。不曾想,没过多久就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时至今日,这位学生已经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中毕业。可见作为长者,教师还要给予学生父母般无微不至的关怀,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以肯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能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积极参与合作讨论,愉快地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以一名长者之态用心去疏导、呵护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和谐课堂;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技能,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教学!
让课堂和谐,让教学高效,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姜汉林.怎样做一位学者型语文教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5):18-20.
[2]姚雅丽.做学者型的语文教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2):25-26.
[3]刘少鸾,陈尚虎.如何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1):58-59.
[4]闫晓莉.课改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N].延安日报,2011-07-05(011).
[5]郭洪伟.浅谈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N].商丘日报,2011-07-27(B03).
[6]罗杰文.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学者型教师培养[J].广西教育,2007(Z1):24-25.
来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