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示范 品读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
肖和又
(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湖南阳422302)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的结晶,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德育价值,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传统的物理课程注重概念、定理、定律的基础教学,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从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角度出发,试图让课堂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自然衔接,以期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形成强烈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学物理教学课堂教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3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105-02
课题项目:“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XKX188110)。
作者简介:肖和又(1968一),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物理教学及学校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合理开发且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在校园的课程级教材中合理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然而,在绝大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人文素养提升和科学精神培养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在长期的自由自觉活动中积累和积淀下来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起推动作用的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各种事物的总称。而物理学是由物理知识、方法、思想所组成,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能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物理学,将有利于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的融合,有利于物理教学创新。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联结
(一)教学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教学历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先哲伟人。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时代的责任。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师更多关注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的精致教学,目的是迎考,从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人格塑造、人文素养提升、科学精神培养的影响,进而出现学生厌学、学习乏力的现象。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已然成为传说。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学可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来展现物理学的魅力:孔子学琴三月不知肉味,其专注精神令人佩仰;西汉的匡衡凿壁借光,晋代的孙康、车胤映雪囊萤,获取夜间读书的光源;宋代的杨时程门立雪以求师教;近人也有闻一多醉书、黄侃食墨的志学能人。物理不仅是自然科学,它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手段,如果没有优良文化尽善尽美的传承,那么这朵美丽的自然之花必然会默然凋零。
(二)教学素材
古代地方志里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其中就不乏高深的物理知识,如海市蜃楼可以用于光学理论的阐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在力学、机械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智慧。首都师范大学戴念祖教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论《中国古代物理学》更是对我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如数家珍。古代人们通过诗词歌赋不仅翔实记述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而且在分享唱诵之余感受美的传递。先前西方科技思潮兴起,无形中形成了文化上外优内劣的国际形势。民族自信、文化传承要求我们重视深度挖掘教材,以教材为纲,以传统文化素材为目,才能纲举目张、传承传统,形成民族自信,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三、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物理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是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可以使学生在文雅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文理分科所造成的隔阂。
(二)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积极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影响人认知的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但仅有物理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再好也培养不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的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努力学习物理的同时,逐渐地厌烦物理,随着物理知识的丰厚、逻辑思维的加深,厌倦的程度逐渐加剧。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无疑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文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物理专业知识,也能培养学生文化修养,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谚语、俗语、成语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谚语、俗语、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自然相处中凝结的伟大智慧结晶,与农村学生联系尤为深刻,因此,谚语就是我们教学中的优秀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吸热与放热知识时,我们可以引入“霜前冷,雪后寒”,让学生思考,而后进行讲述:在深秋时节,在晚上由于空气变冷,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霜,因为凝华吸热,空气温度下降,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到“霜前冷”;雪融化需要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感觉“雪后冷”。在讲解比热容时,我们可以引入新疆地区谚语“围着火炉吃西瓜”,引导学生从砂石的比热容上考虑原因:新疆地区砂石居多,砂石的比热容比较低,所以白天出太阳时温度上升到很高,晚上散热,砂石降温比较大,所以晚上温度比较低。在讲解杠杆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小小秤砣压千斤”“四两拨千斤”等让学生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物理方面的俗语,例如,“身正不怕影子斜”“坐井观天”“立竿见影”用来揭示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钻木取火”用来讲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诗词在我国源远流长,许多诗词中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应用诗词辅助物理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文理结合,全面进步。例如,在讲解机械运动的速度时,可以引用毛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讲解参考系与相对运动时,可以引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在讲解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时,可以引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在讲解能量时,可以引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在给学生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使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终身受益。
(三)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德育作用
我国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人文类课程还是自然科学类课程,都同样有德育功能。物理教学中离不开科学精神的熏陶,其中包含了勤于思考、勇敢探索、乐于创新、严谨求实等良好品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知识与德育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由于知识年代久远,缺乏数学论证,所以才没有主要内容可供学习,但是其中蕴含的丰富德育价值和物理教学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如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几千年来中华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的物理知识与我国的古老科技成就相衔接,在了解伟大的科技成就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传统文化中的物理思想与方法论
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很多关于古代人民对物质与时节的思考,其中蕴含的很多思想与物理学中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高中讲解的楞次定律所蕴含的“阻碍”思想,可以概括为“增反减同”“来拒去留”等,与我国道家代表作《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是一样的。另外,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用“类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例如磁场、电场、重力场的类比,电场线与磁感应线的类比,电场强度定义与磁感应强度定义的类比,v-t图、F-t图等类比,以培养学生对相似问题的敏感性,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其实类比思维既是《易经》的根本思维方式,是中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源泉,也是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如“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而西方人更加善于使用归纳与演绎,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各种物理思想与方法,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追求真理。
五、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永不停歇的长河,物理教师需有意识地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情,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向和.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2013(22):92.
[2]范永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11):68-72.
[3]张树玮,吴 伟.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中学物理教学途径的探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6):51-53.
[4]万立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学的探究[J].物理通报,2015(5):37-40.
[5]万立荣.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育德价值[J].物理通报,2018(4):25-27.
[6]廖高华.把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J].福建教学研究,2014(11):45-46.
[7]王志勇.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青少年日记(物理教学研究),2015(5):50.
[8]吴国利.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9]徐丽丽.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来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