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示范 品读分享
核心素养愿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转型探究
——湖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自然分材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张兵权
(湖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湖南长沙410205)
摘 要: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学改革具备了多种促成因素。自然分材教学就是核心素养愿景下的一种有效教学形态,打造“活动化”课堂和书本知识、教学目标“多态化”呈现模式,可在动态中实现共思、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动态平衡,让学生学有所动、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获,使学生成长实现螺旋式上升。
关键词:教学改革;核心素养;自然分材教学;“活动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4-0024-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大数据和职业规划驱动的高中生自适应分类教学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实践”(XJK17C02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兵权(1974一),男,湖南长沙人,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伦理。
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学改革具备了多种促成因素。为了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育质量,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学校的面貌,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全国各地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形态、教学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但大多都围绕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总愿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下面以湖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自然分材教学改革为例,提出我们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核心素养愿景下课堂教学转型的缘由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在各个学段、年龄层,它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及教育发展规律。而中学阶段是人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中充满矛盾的“危机期”;中学阶段是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发展的黄金期,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性格特点和行为品质逐渐趋于成人化,一些观念在形成,行为模式在固化,综合素质在提高,而他们在中学阶段所学到的东西也将随即融入其生命,化入其血液,变成其行动,因此高中也成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飞跃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学生拥有对自己今后发展脉络的基本认知和想法,甚至制订目标,将会为其更高层级的成长,乃至终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学生“学习”的这12年,通常会被认为是“受教育”的12年,但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是成为“教育产品”,而是掌握与这个世界和社会交融的智慧及感受人际的情感。换句话说,学生终将会改变自己这种身份,最终要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开始生活,而这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在高中时候奠定的。面对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要给予及时、全面、人性化的帮助,尊重其成长规律,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危机期”“关键期”“飞跃期”,得到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实际落地,既是对教育原点的反思和追问,更是对马克思关于教育伦理的诉求: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具体落实。为了成功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新世纪的学生在素质培养方面该何去何从,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规划未来教育无法回避的顶层设计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教授认为,目前的课标体现“能力为重”的指导方针,重视工具性素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全面要求,但仍存在对素养缺乏明确界定、系统阐释,对跨学科素养相对忽视,论述的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相脱离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不可能专门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只能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教材与评价。”
就我国而言,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都比较宏观,林崇德教授认为,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素质教育的更加细化,需要打破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瓶颈,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核心素养相比较国家教育方针细化了不少,但这些具有指导性、原则性、方向性的理论也还是中观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而承载着这些核心素养的落地还需要大量的更贴合实际的学科教学来完成。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要坚持以已有的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为基础和指导,又要结合具体实际,这个实际以学段、学龄、学科等其他学情为客观依据。在学科教学过程里,我们需要点对点地研究,需要“点式”爆破,但更需要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整合性的构建,我们要有综合思维。在具体教学改革中,找到合适的“杠杆”,去巧妙地撬动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雪球”。通过课堂教学转型,来达到既有教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学科教学在通用性方式基础上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正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二、核心素养愿景下自然分材教学理念的渗透
自然分材教学不是课堂教学模式,也不只是一种教学形态,更是一种先进教学理念的载体。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上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该教学形态通过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而不只是在课堂上在课程设计中利用情境创建),建立了平等、和谐、融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表达,让学生动起来,“让学”成为自然分材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改变了传统的“要学”思想。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过于强势,一味地帮学,甚至是替学生包办一切,学生变懒了,思维产生惰性了,因此成绩不理想了,这就是过去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自然分材教学在教育理念上体现出过往只对部分精英进行教育向大众进行教育的转型。它的理念就是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服务。它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根本的思想,把学生当“人”对待,并且坚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人。因此,自然分材教学主张坚持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让知识和能力在逻辑中生成在动态中实现共思、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使学生成长实现螺旋式上升。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前人对教师职业性质的定位。而如今,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并且现代知识正在呈指数增长,光靠教师课堂传授已经不切实际,难以适应长足发展,所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就至关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实践式的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线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和实践领袖,责任重大,更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理念。思想认识变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分材教学法,才能更好地、灵活地运用自然分材教学法。
三、核心素养愿景下自然分材教学实践的落实
实践出真知,构建生本课堂不是口号。从最开始接触自然分材教学感到陌生,甚至因为遇到困惑而质疑它到后来逐步熟练,运用自如,再到豁然开朗的境地,这一过程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心中有一个变革的梦想和自我革新的意念,即通过我们的努力,以自然分材教学为推动力,实现学校发展“弯道超车”,把学生学习面貌改变过来。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自己的课堂里不断地尝试从专家教授们吸收过来的基本要领。要有一颗追求进步、追求提高的心,要有一种砥砺自我、激情奉献的精神,热情地投入,对每一堂课都需要反复推敲、锤炼。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需要选择各种方式、方法,精选每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习题,设计各种具有激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
为了更好地实践,我们不只是向专家教授们学习,向同事学习,还要向学生学习,大胆探索,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在有意识地繁衍教学经验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在总结中不断发现问题,同时积极创新,或修正和完善过往的经验。在教学之余,一线老师必须坚持质疑、坚持反思,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去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以达到融入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表达和分享的目的。自然分材教学法就是要把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手给学生,所以,情感先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师生、生生活动中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主动放低身段倾听他们的意见。
自然分材教学课堂是“活动化”课堂,知识往往以“多态化”形式存在,因此,学生知识的来源也就不只是来自教师,更多的是在对教材的理解、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交流中撞击出的新的思维火花。而这种“活动化”的课堂能够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同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即时体验。而这一过程要得到实现,需要一线教师一直这样坚守,并且不断地观摩、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调整,去努力打造“活动化”课堂和书本知识、教学目标“多态化”呈现模式,让学生学有所动、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四、核心素养愿景下自然分材教学反思的跟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反思的重要性。及时反思和不断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武器。从部署自然分材教学改革实验之始,就要坚持这样的工作思路:观摩—实践一反思一调整一改进一再实践,整体发展态势也基本上要符合入模一出模一超模这一过程。在观摩体验阶段,教师要像孩子一样对自然分材教学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抱有浓厚的兴趣。对自然分材教学的认可程度、认可速度可以反映一位教师的学习能力、工作水平、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快速适应新变化、新需要、与时俱进本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教师都需要在事后进行正式和非正式讨论、交流,认真作总结、反思、思考,具体分析成功的地方、失败的地方。成功了,就迅速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了,作为教训,赶紧改进调整,继续努力前行,并把这些及时反思和总结的经验教训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记录下来。通过不断加强自我激励和同事之间相互激励,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思路。用朱熹先生的话来讲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达到这一境界,源头活水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就在我们“观摩一实践一反思一调整一改进一再实践”这样一种执着追求当中。
常言道:水到渠成。在这里我们不妨也借用这样一种思想来说明一下在自然分材教学道路上,学校和教师的一般成长历程。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执着实行,全年级上下合力,研究所专家教授悉心指导,学校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在这一阶段,既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出现很多感人的故事,也会有辛酸,有挑战,主要有来自家长、学生和领导的压力。但我们需要有教学改革实践领袖的胸怀和气度去海纳百川,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坚定的,也是一致的,那便是培养学生、成长自己、成就学校。
是挑战,就必然是机遇,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变的真理。通过教学改革,学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态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各地都有所谓的名校,他们在生源上已经抢先一步占了优势,在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民办学校在创立之初尚未具备品牌效应的情况下,生源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知识素养处于“贫瘠”的边缘,学校要生存,要发展,自然要变革,唯有“变”才能“通”,唯有“通”才能“久”,才能可持续发展。通过借力自然分材教学改革,学校能够形成学习之风,这为打造学习型学校提供了契机;通过自然分材教学对教师严格规范教学要求的落实,学校能够形成更好的教学之风,这为争做学习型教师提供了机遇;通过自然分材教学在研学研教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便能够形成研究之风,这为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借力发力,利用自然分材教学改革平台,让自己在教、学、研方面有更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这需要全校上下一盘棋,每一位教师都珍惜这些机会,利用这个平台去提升自己和发展自己,这样一股学风、教风、研风才能蔚然成风。
五、核心素养愿景下自然分材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有机遇也必然会有挑战,在落实自然分材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勇气。特别在应试教育依然有“市场”的形势下,我们确实要有一些胆识,有一点勇气,才能够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否则,我们就会被遇到的困难所困住,被社会舆论所压倒。在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改革中,尚存在一些困惑,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教学目标分化。在自然分材教学形态下,各学科教学目标意识有所分化,因为重视学生的活动与参与,要用到比较多的课堂时间和精力,客观上在内容方面要求我们抓大放小,而在“大”与“小”问题的处理上,指挥棒是指向高考,指向学考,还是指向学生未来发展,在实际操作中三者目标往往难于一致,这就容易造成所教内容不确定,尤其在文科学科教学中更加明显。
二是师生关系不对等。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现在还是比较强势,过度讲授的现象依然存在。“让学”这个环节做得还不够好,让学生自主学还没有完全成为常态。不少教师担心课堂一放就散、一收就“死”的局面出现。
三是内容与形式不对称。课堂教学还存在表演成分,不够自然,形式与内容协调性还有待加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即学法指导这个环节,还有提升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学懂、学会到会学是我们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四是“想学”和“能学”矛盾关系转化有待改变。教学要顺利推进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学生要“想学”。在我们看来,“想学”比“能学”更重要,绝大多数教师有本事让学生由不能学变得能学,但把不想学变成想学有难度。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前两个阶段学生可塑性比较大,高中生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趋于基本稳定,如果前两个阶段教师努力多一点,学生就可能有成绩,但对高中生的教学,教师努力是不占明显优势的。另外,从初中知识和能力层面的要求看,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但高中阶段,已经不只是要求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等更高层级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如果学生不具备想学和能学的可能,那为什么和怎么办层面的更高层级的综合素质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也很难适应现代高考选拔性考试。从长远来讲,自然分材教学是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
六、总结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肯定不肯定,实施自然分材教学都会改变学生,也会改变教师。“改”势在必行,但“改”只是一种启蒙,是一个集结号,自然分材教学任重而道远。在自然分材教学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面临的任务会很重,但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甚至会有奇迹。
“如果我们要走得快,可以一个人走;但如果我们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在教改的道路上,一线教师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奋斗,争做最好的自己,这样才会让自然分材教学改革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川武,邵博学.“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2):13-18.
[2]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45-154.
[3][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09-14(1).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熊川武.教学模式实质说[J].教育研究,1993(6):42-46.
[7]向 华.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和思考[J].新课程,2014(4):25.
[8]姚 丹.在课改的路上放飞梦想[J].新课程(下旬刊)2014(9):18.
[9]焦川武.教育感情论[J].教育研究,2009(12):53-58.
来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