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平台!360°智库,专业学术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登录|免费注册

范文集锦

论文示范  品读分享

范文集锦

添加中。。。
邓 娜 弘扬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新时代
发布日期:2022-06-15   点击次数:2450

弘扬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新时代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及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的实现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湖南 永州 425700

 

 :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被中小学重视。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应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基础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它关乎国家和个人的未来、契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分析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德育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开放性与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引发同仁的思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收稿日期:2020-04-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100-02

作者简介: 娜(1981—),女,湖南新田人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既重视德育又重视法治,如《论语·为政》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有耻且格,《荀子·成相》主张治之经,礼与刑礼法结合、援礼入法,体现了对法律与道德的同等重视。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关乎国家、个人的未来

一方面,德育作为培养人灵魂的教育活动,它致力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关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德育非常重视。孔子强调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老子提出重积德则无不克;墨家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思想,无不闪耀着德育的光辉;管仲提出德以合人,量能谋德而举之;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历代学者所编撰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读诵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无一不坚持以德育人,成为千百年来德育的典范。

另一方面,法律作为道德的延续,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它让人们有了共同的意识形态。基于法律,人们能建立起最广泛的合作,进而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社会前进,这也是法治的意义。我国从春秋时期著名宰相管仲提出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开始,就肯定了法对家国政治的重要影响。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性就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因此需要法治来拘束人们的思想。后来韩非子提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宫府,而布之于百姓也的定义,强调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即法律必须深入人心,赏罚需依据法律来实行,体现出韩非子将法律视作衡量和评价人的行为标准的思想。这些法治思想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法与德融合的痕迹。

在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坚持德法并重,既可以防止道德泛化,也可以消除道德虚无,在法律与道德的相得益彰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之路。

(二)立德树人契合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衍生出重实利”“重竞争”“重效率等观念,而学校教育也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和功利化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淡化了对学生社会责任和法治素养的培养,校园欺凌、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这给教育带来了冲击和困扰。因此,培养青少年道德与法治素养刻不容缓。

无德不成人,无人不成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明确指出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这将对我国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学德育的启蒙学科,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精神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一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

它是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四大教育领域的综合,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与主线,将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整合,并科学地设计课堂内容,合理地进行教学。

   (二)德育性

教师应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进行核心素养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德育性。

(三)思想性

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凸显公民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思想性强,有机渗透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少年有梦中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主要从爱岗敬业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蕴含着伟大

3)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主要讲述诚信教育

4)在探讨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时,从不同角度全面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且教材中的不同主题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

(四)人文性

它围绕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未来发展来设计,重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爱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人文性强,要求教师重视生活化教学,做到教学生活化,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爱。

三、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针对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师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通过教师引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教师要先对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有效引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讲授行己有耻时,教材的设计是从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的现象。但是青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在度过时,不能违反基本规则,也不能逾越界限。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道德底线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违背道德,也不能违反法律。通过对知识的有效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学习与自身情感进行融合,以加强知识内化。教材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话题引入,利用问题和对话方式的呈现,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德育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栏目进行分类:一是以经验、探究、分享为一类。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在关注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之后再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探究与分享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设计的主要内容,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二是以阅读后的感悟、链接及技能学习为一类。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资源向学生进行提问,将课堂教学改为课堂活动,由学生自主阅读,并根据阅读理解对教师进行提问。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解答学生的困感,并将这些作为课堂重要话题,作为提升学生品行的契机,使学生在质疑、思考中进行思辨和感悟。

(三)要注重课堂交流与对话,提高课堂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运用鲜活事例来支撑教学,将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件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视角探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使教学从理论讲授向事例讲授转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的有效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生活需要法律时,教师可以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小事例,如行人闯红灯或跨越栅栏、司机闯红灯等,疫情期间,一些不法商家哄抬口罩等物品的价格等。在列举事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闯红灯或哄抬物价的行为,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贴近生活事例的引入,学生懂得生活需要法律保障。

(四)要贯彻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原则,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核心价值观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讲授少年有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时,可以从敬业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平凡工作的伟大。教师要找到教材与学生成长的契合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引导少年精神世界的火炬。教材的设计是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开展教学,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的心,外化于学生的行。

例如,在教学少年有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想,并且让学生思考:如果梦想不能实现,那么梦想还有没有意义?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会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对梦想进行探讨。之后,学生提出观点,国家和人类的发展需要青少年的梦想,而青少年的梦想是与自己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同时学生在探究和分享中会认识到,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关键,努力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有目标的坚持。在最后环节,学生可制订自己的努力计划。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逻辑是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在矛盾和困感中进行价值的判断和选择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体验、感悟、表达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进行知识拓展,以促进道德成长。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在知识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鼓励学生认识自我,开放自我,展示自己的真实和矛盾,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促进自身法治素养的形成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晏赞博.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研究[J.现代交际,201612:20-21.

来源:《教师》。

湖南巨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 电话:0731-82055598 备案号:湘ICP备18015767号-1